1. 首页
  2. 学术科研
  3. 论坛讲座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论坛讲座

【廉亭大讲堂第三讲】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李明教授主讲《中国哲学的主体性重建——以现代新儒学为中心》

  • 来源:经济法学院
  • 发布者:经济法学院01
  • 浏览量:

20181129日晚730分,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墓遗址陈列馆学生志愿服务中心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研指导中心主办的廉亭大讲堂第三讲在天平楼A207顺利举行。本次廉亭大讲堂邀请的主讲嘉宾是我校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李明教授,讲座主题为中国哲学的主体性重建——以现代新儒学为中心

我校宣传部老师、校史馆秘书胡海容老师,经济法学院2017级辅导员李冬冬老师以及经济法学院2017级团总支书记、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墓遗址陈列馆学生志愿服务中心指导教师蔡奇轩老师出席了本次讲座。

讲座一开始,李明教授就主持人对自己身份、名誉的介绍做了淡泊的声明。他认为,我们是读书人,是求学之人,何必言名甚至妄求虚名。即使一时得到某种学位、职称等名,也不等于一世就配得上这些名,除非你终身以勤奋努力与洁身自好来守护它。就我而言,近几年有些名号日益让我心虚、怯慌。关于为什么要选择中国哲学的主体性重建这个主题,李明教授指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近世以来,命运多舛,屡遭他人特别是西人的践踏、扭曲、漂白甚至妖魔化,同时,自家人也在邯郸学步中自我怀疑、否定、批判甚至自我消解,从而使国人对母文化及其内在精神传统和普遍价值渐臻遗忘、疏离、陌生而几近无知,所以对今天的我们特别是大学生即青年中的青年,也是已经触摸到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接力棒的新一代中国人,要进行关于民族文化、学术精神与历史智慧的唤醒教育,使其形成自觉而鲜明的民族文化主体意识和任重道远的使命感,并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主体性重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仅仅当做一种有待考据的文物或者供人游览的博物馆抑或提供历史资料的图书馆,也不是流于肤表的抱守迷信,更不是投机于商业化、工具化的图谋。这就使得在今天重新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尤为重大。

从这一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的背境出发,李明教授着力介述和梳理了现代新儒家对中国哲学主体性重建的努力与成就。他讲到,一方面中国传统哲学在现实层面应对近世整体性中国危机乏力;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哲学面对西方哲学陷入主体性不明、民族性不强、时代性不足、认同感缺失等困境。为此,现代新儒家在返本开新以重建儒家传统之本体与主导地位的儒学复兴运动中,不仅从文化民族主义立场挺立中国哲学的民族性与特殊性价值以彰显其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从世界主义视阈强调中国哲学的时代性与普遍性价值以弘扬其普适性和优越性。这一切都表现出现代新儒家重建中国现代哲学主体性的自觉与努力。

首先,新儒家为了挺立中国文化与哲学的主体性,并标举自己的精神祈向、文化立场、哲学观念和学术态度,他们反复强调传统对一个民族历时性的内在价值,并一再申明,中国文化不是死了,而是病了。从文化上批判了西化主义思潮的文化观念和路线,从哲学上批评了科学主义思潮的哲学观念和方法,从学术上批评了疑古主义思潮的学术偏向和学风。进而,现代新儒家通过对哲学与科学、经济、政治、艺术、宗教、文化之关系的论析,提出了颇具中国性的哲学观,以积极回应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对哲学活动之独立性及其内在价值的质疑与消解,并弘扬中国哲学的精神传统与优长。特别是在中西比较、会通的视域中,从中国哲学的精神特质、思维方式、理论方法、价值取向、终极关怀等诸多方面伸张并弘扬了中国哲学的独特智慧、精神价值和民族特性,既奠定了中国哲学主体意识的理论前提,又激发重建中国哲学主体性的自信心。接着,通过对西方式现代化的批判性反思和多元现代化模式的理论探索,现代新儒家进一步阐扬中国哲学的普遍性价值与人类性智慧中所蕴含的现代生命力和世界影响力,分析了重建中国哲学主体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在讲座最后,李明教授强调了青年在历史进程中的重大责任和重要作用,呼吁同学们面对中华民族深处种种挑战和危机以及母文化几近断丧的民族性历史难题,要人人发挥自己的主体精神重振起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

本次廉亭大讲堂让同学们深受启发,获益匪浅。